close

陶淵明是東方文人的典型追求,

林語堂先生說他是「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和中國文化上最和諧的產物」,

于丹教授說如果把仕途比喻為一座高山,中國的文人大概有三種穿越這高山的方法:

 

第一種人是老老實實、規規矩矩的去爬,有人爬了一半有人接近頂峰,例如屈原、杜甫、白居易,他們以國家興亡為己任,但他們的生命,其實也因為一種責任而墮落。

第二種人直接鑿了一座隧道,穿過這座山,重新看見太陽,例如陶淵明、王維甚至蘇東坡,但這過程實在辛苦,非有大智慧者能夠放下,王維晚年就寫說「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在這當中陶淵明穿的最快,才八十三天就說不為五斗米折腰,寫了歸去來兮辭就穿越了XD。

第三種人只有一位李白,他不登山也不鑿隧道,就直接飛過去,余光中有一首現代詩叫「尋李白」,當中有段句子是這樣寫的:「酒放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嘯成劍氣,口一吐就半個盛唐」,為何口一吐就半個盛唐?于丹說那是因為李白這人的心太大,李白直接看破了仕途,仗著酒與詩,就這樣讓千年後的我們也望之向背。

 

人們終其一生,可能會有很多工作,但值得全心經營的就只有一個「我們的生命」,李白的生命是天才型的活法,凡人很難模仿,余光中說「那一雙傲慢的靴子至今還落在高力士羞憤的手里,人卻不見了」,一般凡人最多也就捧著李白那雙臭靴子,暗自慚愧吧,所以歷史上的文人,佩服崇拜李白的有,但真正能模仿學習的少,反倒是陶淵明,這位最多做到彭澤縣令的人,引起了無數文人對他的模仿與崇拜,到底陶淵明的生命經營有何獨到之處,在他的「歸去來兮辭」裡面有一些文字頗為透露出他的人生哲學,就讓我來試圖與之對話:

 

 (網路圖片)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回家去吧!田園快要荒蕪了,爲什麽不回去呢?...自己的家真要荒蕪了嗎?為什麼他會荒蕪?家在這裡指的是什麼意思?陶淵明的家和我們一般人的家有何不同?

如果每個人的靈魂深處有個原鄉,那又會是什麼?又有多少人真的動身,長途跋涉去尋找?

 

 

「既自以心爲形役,奚惆悵而獨悲?」

既然自己的心靈爲形體所役使,爲什麽還如此失意而獨自傷悲?

為何我們自己的心靈會做了軀體的僕人?是不是因為我們的身體有了慾望,而忘了靈魂的的追求,為什麼陶淵明原本聽從身體慾望的追求,當了古人所嚮往的官員,達成世俗羨慕的成就,卻反而有種惆悵的悲傷?陶淵明肯定一直在思考心靈原鄉之類的議題,所以他很快就給出了答案,悟出了下一句....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陶淵明說他悔悟到過去的錯誤不可挽救,但堅信未來的歲月中可以補追他原本想要的人生。實際上他入官場這迷途還不算久,連三個月都不到,但已經警覺到這一條路是不對的,上錯樓梯最快的解決辦法,就是趕快下樓,重登正確的樓梯,但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大部分的人總無法放棄那已經付出的心力,好不容易爬了三層樓了,那就將錯就錯看看會抵達那個樓層吧,現實生活中,上錯樓梯或許可以用這種想法,但在真實的人生中,講錯就錯可能就一輩子了。

陶淵明警覺到官場這條路不能通往他嚮往的原鄉時,他馬上下樓,馬上改變,甚至連天明都等不及就急著走....

 

 

「舟搖搖以輕殤,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天還沒亮就急著回家,船開得飛快,連衣服都被風吹著飄起來了,還不斷的問船夫前面到那裡了,這又是多麼迫切的心情,知道路不對了,他連一刻都不想停留,立馬啟程,立馬改變,古往今來能做到他這樣立即放下的又有幾人?

 

 

他接下來寫「乃瞻衡宇,栽欣載奔。童僕歡迎,稚子候門」

 ,又是多麼愉快的心情,好像人間一旦證道,一切都不要緊了,陶淵明知道他人生的追求,所以看到他那簡陋的木屋,卻高興的什麼勁似的跑了起來,僕人和幼子沒有因為他丟官而不理他,反倒是如此熱烈的歡迎。

 

 

「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

 他往家中南邊的窗台一靠(為何是南窗?東窗是太陽升起那是朝日太刺眼、西窗是落下夕陽太悲情與冷清、北望是朝廷所在已不是他的追求,只有南窗...看那朝起朝落),他一身的傲骨就有了依托,他只要一個可以讓身體坐下來的容膝之處,心就可以安定了,他有花園,但花園的小門經常地關閉著,這是因為能與他對話的人太少了,可是他每天獨自在園中散步就興味無窮,這又是多高的一種境界,用某種角度來說,陶淵明簡直是宅男界的代表,有官不做回家看花,但那又是多麼高的境界,那種斷捨離的功夫,雖隔千年而心嚮往之。

 

(羅馬萬神廟A.D.126,同慶攝於2011)

 

不管古今的讀書人都應該擁有和前人對話的能力,

李白一定有這能力,所以在隔了三百年後還寫了一首詩

「 陶令去彭澤,茫然太古心。 大音自成曲,但奏無弦琴...」回饋給陶淵明,

陶淵明還真有張無弦琴,他和朋友喝酒的時候,或想玩玩音樂的時候,常常撫這張無弦之琴。

他說:「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

所以唯有生命才能接近生命,

不管兩人是否生於同代,

想像一下,

你的身前現在也一把這種無弦之琴,

但你心中可有畫面出現?

余光中也有這能力,所以他能寫

「冠蓋滿途車騎的囂鬧,不及千年后你的一首」給李白,

杜甫除了寫給同代的李白外還可以寫一首詩給早他五百年的宋玉

「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

蕭條異代不同時....

所以莊子才會笑孔子怎麼會害怕沒有人懂他(子曰:莫我知也夫),

因為莊子知道,千載一瞬,現在沒有人懂他,但只要千載後有人懂,那也不算晚。

 

 

讀古人書,想像自己穿越到古人身前,和他對話並傾聽他的生命,然後用自己的想法去解讀去回應,懷著感恩與謙卑的心,知識就在這樣一來一回間,得到了激盪啟發,在這個眾生喧嘩但少人深思的年代,我們還有多少人具有穿越的能力?

 

(龐貝城,建於約 B.C.600,同慶攝於2011)

 

呢喃慶語,開工愉快

2015.2.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同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