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實踐新儒家文化,做「仁」人君子,活出身為一個現代人的意義

 

     1980年代前後,當時幾個亞洲國家,如日本、台灣、韓國、新加坡、香港等紛紛創下舉世震驚的經濟奇蹟,引起美國社會學家彼得·柏格(Peter Berger)的關注,他研究發現這些國家都位於儒家傳統思想圈內,因此提出儒家思想是東亞現代化成就背後最主要的文化要素,彼得·柏格還為此寫了一篇名為「亞洲給加勒比海上一課」的論文,研究位於加勒比海周圍如哥倫比亞、尼加拉瓜、委內瑞拉、古巴、宏都拉斯等國家,可否向亞洲四小龍等國學習,他也從這研究當中發現,「文化」對一個國家的整體發展有多麼重要,彼得·柏格教授舉例說,二十世紀的西方,突然有大量傑出並影響世界的猶太人出現,例如佛洛伊德、馬克思、愛因斯坦等等,這完全和猶太人的人口不成比例,原因之一就是傳統猶太教文化鼓勵智能活動,宗教儀式根本就像是研討會,因此當猶太人融入當地社會後,潛藏的智慧就會產生火花,讓世人注目。

 

      台大哲學系傅佩榮教授提出,儒家文化原本是君主型的意識型態,他是非常保守的,原本被拿來當作統治者的工具,但這其實和孔子最原始的本心不同,進入現代社會後,儒家文化的經濟動力便展現出來了,中國移民在世界各地都很成功,尤其在東南亞,這便是例證,傅教授提出儒家思想有三個要旨:

一、人皆可成為聖賢,因為人性原本向善。

二、人皆「必須」成為聖賢,別無其他選擇,因為這樣才能符合人性的需求。

三、當一個人在走向聖賢的境界時,他也自然而然地會去幫助其他人走向相同的境界。

 

      我們看台灣早期的幾位典範人物,孫運璿先生、李國鼎先生、趙耀東先生,這不都是典型的儒家風度,有操守有遠見且律已達人,趙耀東先生擔任經濟部長時對企業界人士說:「你們的問題就是我的問題,你們的困難就是我的困難,希望你們有問題,有困難的時候來和我商討」。又說「公務員不圖利他人,難道要圖利自己?」「政務官要有風骨,如果放不下頭頂烏紗帽,就不可能為自己的政策挺身而出!」,這真是典範人物。

 

      令人好奇的是,隨著時代演進,這些令人讚賞的典範人物卻是越來越少,可以這麼說,目前台灣的政治界,找不到一個可以當作典範的人物,這到底哪裡出了問題?我認為是教育出了問題,我說的教育不單指學校,學校只是整個教育環境裡的一環,整個社會的風氣是一種影響力更大教育。

 

 



這幾年風靡亞洲教育界的日本東京大學佐藤學教授提出,戰後日本、台灣、韓國等東亞國家,都有教育危機問題。

因為戰後這些東亞國家,透過「有效、密集的教育」,進行壓縮的現代化,把歐美國家兩三百年才能達到的現代化社會歷程,壓縮在五十年內就完成了,而這樣的壓縮,肯定是造成許多後遺症,例如急功近利的台灣,傳統文化精神沈淪,隨著後現代主義浪潮興起,所有的單向教條被視為威權主義而受到抗拒,但是當所有的價值觀被推翻要重新解構時,我們竟然發現沒有一個可以依循的標準!台灣社會發展了許多令人啼笑皆非甚至對社會大眾有危害的獨特價值觀,這幾年發生於台灣的許多什麼哥、什麼姐的就是例證。

 

    所以佐藤學教授也大聲呼籲「教育的目的應該不是服務國家利益,而是幫助每一個公民的自我實現」,當然這自我實現應該要有個方向,至少不能為了自我實現而傷害他人,美國永恆主義教育哲學的代表性人物羅伯特·梅納德·哈欽斯(Robert Maynard Hutchins,1899 – 1977,耶魯法學院長、芝加哥大學榮譽校長)就提出一個主張,認為學生應該要先讀古典,但教師應該用詰問法和學生一起討論,這樣才能避免威權也避免學生發展出破壞社會穩定的價值觀。

   到了1960年代,羅伯特校長看到資本主義可能腐蝕人類心靈的危機,因此他高唱,教育並不是為工業發展提供幫手,也不在於教導年輕人如何謀生,而在「幫助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和判斷,做為一個負責的公民」,羅伯特在1960年代於美國的高呼,竟與佐藤學教授2010年代在亞洲的高呼如此雷同。

 

      好吧,如果要你認同羅伯特所說要閱讀經典後發展自己的價值觀,那台灣人適合什麼經典,我的見解是東西方都要讀,但東方的儒家絕對不能錯過,如果連自己的文化都錯過了,那我們就沒有根了。

      回到文頭的儒家思想,為何我認為儒家如此重要,中國不是還有道家?這是因為儒家最適合現代人,儒家和道家的追求不同,道家講的是「天人合一」,這當然和現代人想要回歸大自然的心態有關連,也適合想要已經入世但想要出世的現代人,但儒家追求的「天人合德」更適合準備入世的現代青年,儒家相信人類透過道德的修行,可以參透人生的道理,曾昭旭教授(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研究指出,論語裡面有提到「天」這個字眼的,其實都可以用「人」來取代,因為儒家的根源思想是以人為本,探討人為何存這天地之間,儒家相信一切由自己做起,從自己的心做起,所以孔子講「定靜安慮得」講修身後齊家,都是從自身做起。

      這其實和當代影響西方最深的存在主義哲學有異曲同工之妙,存在主義認為「人將成為自己的神」(選擇成為自己),你的選擇決定你的人生,存在主義的代表人物尼采也講痛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力,亦即一切還是要自己做選擇,東西方的哲學在現代竟然發生巧妙的連結,這是我們的幸運,因為我們不用繞一大圈從西方的蘇格拉底研究到尼采或卡謬,我們只需要重新閱讀理解中國經典。

 

我們都知道儒家講的是「仁」,這個仁是孔子所提出的道,在春秋時代和現代雷同,同是一個價值觀混亂的年代,孔子提出了追求「仁」,提出了「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已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些二千多年後的現代讀來,還讓人心為之一振的追求,但我們要怎麼做到「仁」?

 



在論語陽貨篇裡,有這麼一段「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使人。」,孔子說能做到「恭、寬、信、敏、惠」,就可以稱做仁了,這五個字是什麼意思?

 

恭則不悔:恭是莊重的意思,對這世界與每個生命都保持由衷的恭敬尊重,這樣就不會招來侮辱。

寬則得眾:寬是寬大,一種寬和之心,心中無私天地自寬,這種寬和的心態才能得到眾人支持。

信則人任焉:信就是誠實,一個守信之人,在職場上就會受人任用,經商也能長久發展,在交友上也可以獲得真心對待。

敏則有功:敏就是勤勞與敏銳,一個勤勞又有著敏銳之心的人,必能在世界上有所作為造福人群。

惠則足使人:惠是指慈惠,可以讓大家分享精神利益和物質利益的人,才能夠真正領導眾人。

 

以上是我對恭、寬、信、敏、惠的認知,現代人讀古代儒家,一定要回到孔子的初心,而不是讀儒家後來被政治家拿來當統治之術的儒家,那無法真正讀懂儒家的,用那種封建時代的舊觀念讀儒家,效益不大。

 

 



    我的師公,陳怡安教授在1986年曾出版一本書「活出現代人的意義」,書裡面的這張圖讓我印象深刻,陳教授指出社會發展應該要有三大動力「經濟、政治、文化」,而這三大動力又可以分成九個層面,包括政治領域的「秩序、公義、福利」,經濟領域的「資源、生產、分配」,文化領域的「知識、風格、象徵」,這九個層面經常互相影響。

    但我檢視過去這二十年來,台灣似乎這九隻腳只發展一隻,社會菁英或大學生只關注「政治領域的公義層面」,而其他八隻腳卻鮮少被人關心,古代大禹收九洲之金而鑄九鼎,象徵天下大治,後來周失其鼎而天下大亂,台灣過去二十年,九鼎只用一隻,社會人心動盪是必然的,在這裡我要大聲的呼籲,凡事不要太政治化,公義這種事情過頭了,就是不公義了,我們從已身做起,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恭、寬、信、敏、惠」,並隨時提醒自己「已所不欲、勿施於人」,真誠的祝願台灣成為一個適合人居的樂土,成為表裡如一個美麗寶島。

 

       我更真誠的盼望,後代人提起現在的台灣,會說這時代的公民水準高,人民友善互助,擁有華人首見的理性思辯能力,在文化、藝術、經濟、政治上有令人嚮往的表現,政黨政治成熟而穩定,是華人推動民主政治的典範時代。

                                                                               2014.5.23 黃同慶於暴雨+暴力後的台北凌晨

 

備註:參考資料

一、活出現代人的意義  陳怡安著(洪健全基金會)

二、儒家與現代人生    傅佩榮著(業強出版社)

三、經典,可以這樣讀  于丹、易中天著(印刻出版社)

四、翻轉教育   親子天下編輯群

五、中世紀哲學   傅佩榮著(清涼音)

六、經典,孔子論語  曾昭旭著(麥田)

七、The Great Conversation  羅伯特Robert Maynard Hutchins(1952)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儒家
    全站熱搜

    黃同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