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上高中的姪子跟我說,他不想和人互動,認為現代科技幫助下,不管出行或餐飲都可以透過手機解決,與人互動交流也很煩,認為交朋友沒什麼用處。我笑著詢問他:「你是不敢、不想還是不會和人交流,不敢可能是因為過往人際互動時曾受過傷,不想是認為社交真沒用或對他人完全沒興趣,不會是不知道如何與他人交流,不知道你是哪一種?」姪子想了想回答我說,應該都有,就像過年許多親戚來家裡作客,他被父母親逼著各種問好,但他根本不記得對方是誰,覺得這樣做很煩,也沒有意義。我聽了很同意他,確實年節時的應酬交流對現在的他意義不大,但這不代表人際互動沒有價值,人與人互動交流至少有以下的四個好處:
一、建立關係網絡:
透過人際間的真誠交流,建立起屬於自己的關係網絡,除了獲得情感的支持以外,許多時候在社會支持與商業合作也能有所助益。
二、友誼與歸屬感: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第三層,「社會需求」層次需要透過人際交流才能獲得滿足,而研究發現一個人的人際交流網絡與品質,例如有多少親密朋友,是否能從家庭獲得支持,對個人的健康與壽命都有顯著正相關。
三、獲得他人肯定:
美國心裡學之父威廉詹姆斯研究後相信「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 」,沒有人際交流互動,無法獲得直接的肯定經驗。
四、調節情緒提升自我:
與親密信賴的人抒發感受,有助於穩定情緒,而透過他人的回饋與對他人的觀察,人類才能更瞭解自己。
我姪兒可能現在還沒體會人際交流的價值,也或許先踩到了互動交流的雷區,下面是我認為無效社交的四個雷區:
一、過度娛樂:
這類人誤以為人際交流就是吃吃喝喝講些場面話,認為人際交流就是唱歌跳舞開開心心,但這不是人際交流的常態,互動交流如果一直停在表面層次,無法進到更深層次的交流,這就是坊間常說的酒肉朋友。
二、過度保護:
人們對自己隱私過度保護,家庭生活不想談,個人喜好也不想交流,適當保護隱私是對的,交淺言深也可能嚇到對方,但如果人際間沒有半分信任,無法交流更深想法,那社交很難展開。
三、過度自卑:
因為對自己沒自信,總感覺和人交流會暴露缺點,遇到位高權重者又感覺自己渺小,不敢與之交流。
四、驕傲自負:
與過度自卑相反的是過於自負,在交流時都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對他人的批評建議完全不予理會,其實交流應該要學習看到彼此身上的優點,也藉由他人回饋發現自己的缺點與盲點。
總結以上,我對人際交流的幾項建議如下:
一、平常心待之,每個人都有閃光點:
人無完人,不期待也不失望,不用因為對方位高權重就高看他,也不要因為一個人貧窮寒酸就瞧不起他,每個生命都有自己的道路,都會有他的價值,平常心待之,學會欣賞不同人的價值,練習在交流時找出對方的優點。
二、學會提問與傾聽:
人際交流最重要的不是表達,而是傾聽,當然要對方願意說並且高興的說,而要做的這一點,你需要學會提問,這樣不僅能讓對方說,更能引導話題走向。
三、不用刻意勉強:
社交不一定要很歡樂,當然更不用刻意勉強,沒有話題談不用硬聊,享受安靜的相處也非常好,有些人害怕尷尬,硬要找話題交流,反倒陷入尷尬。
四、掌握通用禮儀:
通用禮儀的底層邏輯就是尊重對方感受,而不同地方的習俗也造就不同的禮儀,例如有些地方用餐時的座位有所講究,而大部分的地方在重要場合對服裝會有要求,如果不確定可以請教他人,所以禮儀是可以通過提問學習的。
我對姪子說,不知道我講這些會不會讓你厭煩?他說不會,因為我講的時候會與他交流詢問他的想法,他覺得我不是單方向在說,也有尊重他的感受,我大笑的說,你看這就是好的交流,其實我們不是不想和他人交流,只是不喜歡那些無效社交,所以我才會明明樓下熱鬧滾滾還躲到樓上和你聊天呀。
和侄兒的這場對話,最終我們彼此達成共識的是:可厭惡那些無效社交,但不因此否定人際價值;可有選擇性與人交往,但不做離群索居的孤鳥。
- Jun 06 Thu 2024 13:02
可有選擇性與人交往,但不做離群索居的孤鳥
close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