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同慶 2014.10.22
寫沉思錄的人有很多,但最出名的就是古羅馬帝國五賢帝之一的馬可·奧里略所寫的反省筆記,另外一本就是奧里略的老師愛比克泰德的愛比克泰德語錄,有人把這本稱為沉思錄二,當然還有一本是迪卡兒的沈思集,我今天想分享的是愛比克泰德沈思錄的一小段,並談談我的感想,有人說這一本書就像是東方的倫語,對後來西方人宗教與哲學造成許多影響。
(愛比克泰德,55年-135年)
人類從冰河期之後,身體的演化好像就停止了,而從二千年前的思想軸心時代之後,思想層次的進化好像也沒有多大發展?? 不相信,那我們來讀讀西元100年左右,愛比克泰德語錄中的幾段文字吧....
懂得你能控制什麼,你不能控制什麼。要想獲得幸福與自由,必須明白這樣一個道理:
一些事情我們能控制,另一些則不能。
只有正視這個基本原則,並學會區分什麼你能控制,什麼你不能控制,才可能擁有內在的寧靜與外在的效率。
傷害我們的並非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事情的看法。
事情本身不會傷害或阻礙我們,他人也不會。我們如何看待這些事情卻是另外一回事。
困擾我們的正是我們對事情的態度和反應。
我們無法選擇外部環境,但是,對外部環境的回應,卻是我們能夠選擇的。
凡事發生皆有充分的理由。
你怎麼想,就會怎麼樣。
我們忙碌的頭腦,總是一下就跳到結論上去,並且杜撰和解釋一些本不存在的征兆。
諸事皆是客觀而中立的。
當你思考未來的時候,要記住,各種情形都是以它們自己的方式出現,而不會顧及我們的感受。
沒有素養的人會被他們個人的厭惡感與同情心所驅使,總在留意是否有樹立或強化他們那些未經檢驗的看法和觀點的跡象。
事情本身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盡管明智的人必然能也應該以有益的方式對其作出回應。
不要讓事情帶有個人色彩,不要對你自己或人類本性輕蔑地作結論。
你應當仔細觀察,看看怎樣好好利用事情的某些方面,在事情中是否存在著某些不很明顯、隻有經過訓練的眼睛才能夠分辨出來的益處。
任何事情,不管看起來多可怕,也不能阻止我們探尋其中隱藏的機遇。
如果不這樣做就意味著想象力的失敗。
但在各種情形中尋找機遇,這需要很大的勇氣,因為你周圍的大多數人總是用最粗俗的詞語去解釋事情:
成功或失敗,好或壞,對或錯。
這些簡單化、極端化的分類,遮蔽了那些對事情更有創造性,也更有用的解釋,它們比那些粗俗的解釋要有益和有趣得多!
厲害吧,一千九百多年前的人,思想層次就如此之高,
但現代人好像並沒有長進,或許我可以這樣說,
台灣的現代人遠遠還沒有長進,還是陷入意識型態之爭,證據...
因為「沒有素養的人會被他們個人的厭惡感與同情心所驅使,總在留意是否有樹立或強化他們那些未經檢驗的看法和觀點的跡象。」,
因為「周圍的大多數人總是用最粗俗的詞語去解釋事情」
因為「總讓事情帶有個人色彩,對自己或人類本性輕蔑地作結論」
一千九百年前的哲人,所提出的警告,我們還是無法做到阿。
我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結果,台灣人不是號稱文盲最少,平均學歷最高的一個國家嗎?
怎麼會容許自己陷入意識型態之爭如此之久,
總是用最粗俗的詞語去攻擊自己的同胞,
習慣用政黨顏色去區分黑白與好壞,
然後很輕蔑的對敵對陣營的人格做結論,
這不是黨爭什麼是黨爭?
這不是鄉愿什麼是鄉愿?
最近聽到看到一些事,
總感到有志之士陷入無謂的意識型態陷阱,
更多的無志之人則道德敗壞價值淪亡,
剛剛一位好友私訊問我台灣的未來會怎樣?
說實在我不是很看好未來的十年,
但我跟他說,
我相信人性向善的心不會失敗,
我們這個世代在歷史上或許沒有多高的評價,
但未來一定會更好的,
只要我們為人心保守住一些種子。
備註:
愛比克泰德(約55-135年),
古羅馬著名的斯多亞學派哲學家,
他的背景也是一個傳奇,
出生於一個奴隸家庭,所以他原本是一個奴隸身份,
童年時以奴隸身份被賣到羅馬。
他因為表現優異而被斯多亞學派教師魯弗斯(Rufus)收為弟子,並且獲得自由,
他一開始在羅馬教學,直到公元90年被羅馬皇帝趕出羅馬,
之哼於是他便退居到希臘的科波里斯,在那裡寫作和講學直到與世長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