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去了新加坡我最想去的兩個地方中的「晚晴園」,你可能會問我怎麼想去這個旅遊書上不太介紹的地方,我先來寫寫為什麼吧?



 

每個時代都會有些勇敢的人會跳出來解決他們那個時代的問題,思考要怎樣給下一代有更好未來,但華夏有史以來的知識分子,大多習慣躲到幕後(例如秦末時,蕭何寧願給劉邦做領頭大哥,自己也不要帶頭),或者是只會嘴砲不幹實事。

 

    但清末那一代人是特別的,華夏有史以來就他們這一代知識分子,真正做到拋頭顱灑熱血,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像那寫與妻訣別書的林覺民,家境富貴還留學日本,是標準的高富帥,明知後天出門就要死了,他的財產和美麗的妻子都可能是別人的了,但他還是去了。像那九指將軍黃興,中了秀才後被選拔公費留學,也是當時不可多得的人才,依他們的能力,想要在社會過上不錯的日子,那實在太容易了,但他們都沒有選擇獨善其身這條路,我有時也會想,要是黃花崗那72烈士(罹難人數其實共86人,但當時只收殮72具遺體,後來就一直稱七十二烈士),能不要那麼衝動,少死幾個,或許華夏民族後來的命運就大大不同了。

 


(孫中山先生那時在南洋募款時,都會發給捐款者一張榮譽卷,告訴他們如果革命成功了,他們可以拿這張卷來領錢,其實雙方都知道這只是口號,但還是捐了,一直到民國成立後,華僑的捐款還是沒有停止,這一張是民國二十八年日軍轟炸重慶造成三千五百多人死傷後,南洋這邊發動的募款活動)

 

例如七十二烈士當中有一位方聲洞先生,兄弟姊妹六位留日一位留法,他二十五歲留日回來後要去參加黃花崗起義,先寫了一封信給他父親「...此為兒最後親筆之稟...則兒已不在人世者久矣..為四萬萬同胞求幸福,以盡國民之責任…刻吾為大義而死,死得其所,亦可以無憾矣..」這種人為了國家民族連死都不怕,如果他能活下來,不知有多好,歷朝歷代當然都可能有這種捨身取義的人,但這一代特別多,那時世界各地的華人都為了民族復興這共同目標而努力著,他們可能沒有我們現在的知識,但他們反倒更寬廣的活著。

 


(華人對教育不遺餘力,晚晴園主人張永福就曾說「我的子女可以散盡家財,但不能失去教育」)

 

七十二位烈士中有二十九位來自新馬,國父十一次革命當中,出錢出力的華僑非常多,當時海外革命指揮中心就設在新加坡,地點就是「晚晴園」,當時新馬地區革命人士要到清朝進行革命,或是被清朝通緝而逃亡南洋,如果途經新加坡都會到一個地方集結,那地方就是「晚晴園」,這棟房子原本新加坡富商張永福所有,但後來送給孫中山作為同盟會會址,可以說晚晴園對中華民國的歷史意義非凡,中華民國曾兩次撥款修繕晚晴園,一直到民國51年,因為國際的壓力,中華民國才將這裡的地契送給新加坡中華總商會,今日晚晴園庭院裡,還有著當年海峽兩會主事者辜振甫先生與汪道涵先生所提的仁心果碑與烈士樹碑,寓意不可謂深遠。


(晚晴園中的烈士樹)

 

晚晴園原是張永福買給其母親安享晚年用的,取自唐代詩人李商隱的名詩句「夕陽伶芳草,人間愛晚晴」之中「晚晴」二字,

,他捐給孫中山作為同盟會的會館,還被其母親誇獎是深明大義,現在晚晴園改為「孫中山南洋紀念館」是新加坡罕有的為紀念孫中山推動革命、並以中國人的英雄主義和民族主義為主題的歷史建築。

 


(新加坡學生到晚晴園進行校外教學)

 

我今日去的時候,看到新加坡當地的學生來此校外教學,華文老師慎重的的教導孫中山革命的精神與當時的歷史,老師認真的態度與談到孫中山先生逝世的哀淒表情,讓我在今日照片還沒整理出來之前,忍不著先為文紀念,人在異鄉,許多資料無法翻書,回去再修了。

 


(孫中山先生過世時,南洋的相關報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同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